大國“糧”策
    初夏時節,農事正酣。田野新綠,阡陌縱橫。
    近日,安順西秀區的水稻高產示范點一片忙碌。一臺臺高速插秧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伴隨著“噠噠噠”的發動機聲音,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均勻有序地插入田間,不一會兒,一條條整齊有序、直立成行、均勻分布的“綠腰帶”呈現在水田里,在陽光下煥發著勃勃生機。
    
    “省土、省肥、省種、省工”是水稻移栽機的優勢
    機械化育秧插秧春耕“事半功倍”
    “田里演示的乘坐式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插秧效率快,只用把育好的秧苗盤放置在設備上,兩個人在農機上配合操作,僅用1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1畝地的水稻插秧工作……”在現場,農機技術人員正演示著詹陽重工生產的乘坐式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的實際操作方法。
    如今的農忙,不見田間頂頂黃色草帽浮動,滿耳皆是農機的轟鳴。農戶只需坐在插秧機上,無須面朝黃土,就能“體面”種田。
    鏟底土、遞秧盤、加稻種、運疊秧盤……三月中旬,多彩貴州網記者在鳳岡縣新建鎮新建社區水稻育苗現場看到,幾名農戶各司其職,圍著正在運轉的水稻播種流水線忙碌著,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記者了解到,與傳統的人工育秧相比,機械化育秧好處非常多,不僅種子的發芽率高出20%以上,而且秧苗的均勻度較好,一臺水稻播種機,1小時能播好300個育秧盤,換算下來可頂30個工人,大大節約了資源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機械化育秧讓水稻種植跑出“加速度”
    “以前種植水稻,地要自己耕,種苗要自己育,秧苗自己插?,F在,采用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后,從育秧到插秧都是機械化,太方便了?!辈簧俎r戶感慨到。
    改變,正來自農業機械化。
    自主研發,讓農機具更適合貴州實際
    “從鋤頭到簡單農機、從手扶拖拉機普及到今天的智能化農機,貴州農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笔∞r業機械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袁旭說,除了引進推廣使用,貴州還致力于農機具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讓農機具更適合貴州實際。
    2月19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貴州詹陽重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詹陽重工著眼于貴州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攻關、農機化生產工藝革新以及農機具研發等工作,負責研制生產出如水稻育秧機、小型插秧機、小型玉米大豆播種機等適宜貴州山地特點的中小新型農機,助力貴州農業生產。
    經過多方協作,貴州詹陽重工充分發揮自身技術積淀優勢、創新平臺優勢、人才團隊優勢和政策信息資源優勢,自主創新建造出“JYNBY—6B乘坐式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與“水稻機械化缽盤育秧機”。
    這一技術成果填補了省內長期以來的短板。
    
    詹陽重工研發的“JYNBY—6B乘坐式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
    據介紹,“五步法精準作業,帶缽無植傷移栽”是“JYNBY—6B乘坐式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的核心技術之一。通過“推、接、落、送、插”五個步驟的精確配合,將帶缽秧苗無植傷的精準栽插,實現“淺、勻、直、穩”高質量水稻機械化移栽,移栽期間不傷苗不傷根、立苗快,不漂秧,無返青期,存活率高,分蘗快,根莖壯。
    在修文縣大木村的育秧基地里,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好似一塊塊綠毯。當地農戶左手提著一塊缽體育秧盤,右手拇指輕輕一頂,秧苗便與育秧盤分離,盤底不見絲毫泥水。
    
    機械化育秧助力春耕生產
    “現在插完秧,再去走親戚,都不用換衣服,全身上下干干凈凈?!痹撧r戶說。
    “搞好搞活農業生產,還是要靠機械化上陣,農業機械化是貴州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辟F州省山地農業機械研究所書記唐勇說,但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土地宜機化整治、適宜農機具的研發等,都需要新的突破。
    唐勇告訴記者,圍繞貴州糧油機械化生產,下一步將加大和詹陽重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突破關鍵環節技術瓶頸,不斷優化農機裝備,提升服務能力。
    農機推廣精耕細作,讓農業生產者享受更多紅利